在朋友Esther的Blog看到了一篇叫我同感萬分的文章
是林夕先生的〈手甚麼信〉,節錄部分和大家分享:
「天下間最勞民傷財又不環保的事,莫過於手信了。買的要在沿途盤算著何時買甚麼手信...」
「至於為交代同事朋友的,因為量大,本必然小,不外乎看到一些價廉而好像很好玩的無無謂謂東西...」
「在人家去旅行的時候要搭買化粧品、潮服幾號幾號size,更加是不道德的行為,簡直是在剝削別人的黃金歲月,為人家的行程添煩添亂。旅行箱中有限的空間得預留空位給你,萬一行李因此超重,得按比例分帳麼?」
「這世界還有甚麼是不可或缺而又在網上買不到看不到的呢?我想只有親身經歷。去旅行,忘掉了購物與手信,該是多麼無牽無掛的事。」
(有興趣看全文的,可到Esther的Blog:手甚麼信 by 林夕)
這篇文章真的是道出我的心聲
其實每次去日本,除了V6演唱會的週邊產品外,
我回程的行李幾乎都是買給家人朋友的手信
我一向是個討厭「儀式」的人。
在我而言,買手信也是人生在世的一種「儀式」,
總之是去旅行就要買手信,這是「禮貌」。
甚麼叫「儀式」?就是結婚要擺酒,新年要拜年,遇見長輩要叫人...
可能是因為我高度自閉,又或因為我畸形,
我對於以上這些活動真的感到很厭煩,
「為甚麼總要做這些做了等於沒做的事情呀?」
或者大家會奇怪為甚麼「遇見長輩要叫人」在我的字典裏屬於「儀式」。
其實見到親戚朋友打招呼絕對是一件平常事,
我討厭的並不是Say Hi,而是見到長輩或上司時,
要恭恭敬敬的以稱呼他們的輩份代替「Hi」,
如「姑姐」,「四叔」,「七姨婆」,「經理」...
我常常覺得強迫人以稱呼輩份代替普通打招呼的人含有高度「階級觀念」,
為甚麼不可以像遇見朋友一樣Say Hi就算呢?
不打招呼是不禮貌,但我討厭以稱呼輩份代替普通的打招呼。
其實我家姐的兒子,每次見到我和妹妹時,都是直呼「嘉嘉」和「美美」的。
記得有一次,我的姐夫突然命令他的兒子叫我們做「阿姨」,
兒子不聽,姐夫便責罵他了,但當時人的我卻心想,
「不叫『阿姨』又有甚麼問題呢?我的名字不是叫『阿姨』,而是『嘉嘉』呀!」
我想,假如將來我有小孩,我並不會特別教他見到長輩時要以稱呼輩份作為打招呼,
一來是因為我討厭,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對這些親屬間的稱謂並不了解,
譬如我到現在依然弄不清姐姐的兒子是我的「甥」還是「姪」?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去到我這一代可能要停頓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